相关内容
校企合作|政企服务|人才培训|大赛竞赛
聚集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各方力量,蓄足数字经济人才源头活水。8月21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苏州国家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指导,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中软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办,苏州浒墅关经开区管理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苏州分部、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应用型高校计算机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协办的“2022年长三角数字人才产教融合高峰论坛”在苏州高新区隆重举行。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虎丘区区长宋长宝,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曾卫明、教育培训处处长曲来军,中软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唐振明,苏州高新区领导张瑛,周晓春、吴旭翔,以及多家院校、企业代表出席。
论坛伊始,中软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唐振明,苏州市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虎丘区委常务张瑛,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曾卫明分别为论坛致辞。
中软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唐振明代表中软国际董事会、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对苏州高新区、浒墅关经开区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说,沪苏产教融合人才创新中心肩负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苏州数字人才生态多层次、高质量发展的艰巨任务。中软国际将竭诚做好沪苏产教融合人才创新中心运营服务的各项工作,全力将其打造成为立足高新区,辐射沪苏的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培养高地。
苏州市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虎丘区委常务张瑛致辞表示,当前,高新区正以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为目标,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用最具标志意义的人才雁阵,支撑培育最具示范引领效用的创新企业,助力打造最具特色优势的产业创新集群,全力建设全国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期待高新区与中软教育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上加深合作交流,不断增强区域发展能力、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高新区加快打造环太湖科创圈引领区、苏州市产业科创主阵地引来源头活水、注入强劲动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曾卫明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说,数字人才产教融合要真正实现落地,关键要强化载体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联合行业头部企业、优秀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知名大学等共同创建一批产业示范引领、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人才基地,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0家单位入围《第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基地联合建设机构目录》。接下来,将通过夯实载体作用,与各方协同加快产教融合工作落地见效,培养一批能够满足地方政府及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实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论坛上,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正式启动“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基地”项目,苏州高新区数字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用。
苏州高新区数字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是高新区、浒墅关经开区与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共建的集智慧人才库、人才测评、资源共享、项目对接、在线课堂、政策导读六项服务功能于一体的SaaS服务平台。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即可通过互联网使用平台的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托管、部署即可接入。
未来,该平台将依托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与1000多所高校合作近20年的资源沉淀,通过线上技术手段、线下运营服务,面向高新区集聚留存多层次的人才和企业资源,为企业提供数字化人才供给、企业能力提升和数字化赋能等服务,构建高新区专属人才蓄水池,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
▲左起:高岩、曲来军、曾卫明、姜军、罗娅共同启动项目发布仪式
▲左起:罗娅、周晓春、高岩、宋长宝、唐振明、张瑛、姜军、吴旭翔共同启动人才服务平台
签约环节,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分别与广东中天汇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海尔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微纳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摩尔精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开展人才领域合作。苏州浒墅关经开区管委会与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签约共创“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基地”。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高岩(左)、中天汇富董事总经理黄罡(右)代表双方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高岩(左)、海尔产业金融教育文化事业部总经理刘征(右)代表双方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高岩(左)、深圳微纳研究院副院长刘永新(右)代表双方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高岩(左)、摩尔精英教育总监孙瑞毅(右)代表双方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浒墅关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单鸿伟(左),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姜军(右)代表政企签署产业人才基地共创协议
演讲环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技术研究部主任池程、常州大学校长徐守坤、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专家蒋建伟、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卓越研究院副院长周海、全国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马晓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大数据学院院长楼桦、深圳开鸿数字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蒋卫峰、航天紫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贺等分别作了主旨报告、政策解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技术研究部主任池程发表“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分析”主题报告。他表示,我国工业互联网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才缺乏仍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挑战。他指出,人才引进解决的是核心高端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才是解决工业互联网人才缺乏的关键途径。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
技术研究部主任池程
常州大学校长徐守坤发表“服务区域发展,校政企深度合作,共建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主题报告,从区域坐标、历史演进、时代向度、常大实践四个方面,向与会嘉宾分享了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脉络和常州大学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实践经验。他表示,产教融合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和改革举措,但是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并未真正建立,“共识之困、共赢之困、共治之困”仍然存在。现代产业学院是卓越计划、产教融合工程以及新工科等高等教育政策不断推进的必然产物,其建设是时代的需要、产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常州大学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面向江苏及常州产业转型需求,在培养满足其数字化转型及装备智能化的大数据创新型工程人才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常州大学校长徐守坤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专家蒋建伟发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人才培养--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需要化解的若干问题“主题报告,就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痛点问题,结合上海交通大学产教融合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表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阶思维,既需要扎实的学科基础,也需要源自产业的真实环境、真实的项目、真实的过程、真实的评价。校企双方要敞开胸怀、换位思考,才能平衡双方的“义-利”,才能实现产业学院的求同存异。产学成果应置于“开放、对接、共享、共赢”生态中,以此来逐步打破产学共建的成果、各企业主题资源的“孤岛现象”。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专家
蒋建伟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卓越研究院副院长、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周海发表“深化产教融合,共建人才新生态“主题报告,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在课程(群)建设、专业(群)建设、产业学院建设以及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及成果。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卓越研究院副院长
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周海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马晓明发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主题报告。他讲到,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可以有效实现“对接产业高吻合度、资源整合高共享度、人才培养高产出度”,同时指出,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内在需求”是前提,“文化相融”是基础,“课程体系”是内容,“毕业生质量”是核心,“强强合作”是保证。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马晓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大数据学院院长楼桦发表“专业群建设-认识和实践”主题报告,从专业群架构设计确立、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群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大数据学院院长楼桦
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蒋卫峰发表“OpenHarmony 在制造行业的应用及人才需求”主题报告,向与会嘉宾介绍了OpenHarmony OS现状、制造行业的应用、人才需求和培养。他表示,为了培养OpenHarmony开源操作系统开发人才,深开鸿提供整套OpenHarmony的教程,并与北理工进行深度合作,哈工大等高校也在构建当中,打造多维一体的教学与人才培育方式。
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蒋卫峰
航天紫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贺发表“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报告,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工业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典型应用场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和培养。他讲到,航天云网作为“工业互联网”的领航者,在2021年8月,与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共建“航天云网--中软国际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服务高校新学科建设,依托双方资源,共建产教融合生态。
航天紫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贺
当前,苏州高新区正以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为目标,用最具标志意义的人才雁阵,支撑培育最具示范引领效用的创新企业,助力打造最具特色优势的产业创新集群,全力建设全国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于2021年7月落户苏州高新区,并与高新区共建“沪苏产教融合人才创新中心”。该中心作为高新区促进数字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配套,将打造集数字化人才培养、企业赋能、商贸促进、产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人才工作站。
未来,“沪苏产教融合人才创新中心”将作为苏州高新区促进数字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配套,围绕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应用)、信创人才(鲲鹏、鸿蒙)领域储备人才,集聚院校资源,建设企业库,实现“人才生态”与“产业生态”双轮驱动,推动苏州数字化人才生态圈高质量发展。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1号楼世纪科贸大厦B座28层
西安中软聚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云水一路软件新城软件研发基地二期A5栋5层
北京ETC | 沈阳ETC | 武汉ETC |
长春ETC | 重庆ETC | 广州ETC |
大连ETC | 如皋ETC | 天津ETC |
厦门ETC | 宁波ETC | 西安ETC |
哈尔滨ETC | 太原ETC |